根脉的礼赞股票配资证券
李玉娥诗《咸宁,我可爱的故乡》的诗学建构与地方认同 宋景明股票配资证券
在中国当代诗歌的星空中,地方性写作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,以其独特的地域色彩和文化内涵丰富着诗歌的创作版图。咸宁诗人李玉娥的《咸宁,我可爱的故乡》正是这样一部深具地方特色的优秀诗作。这首诗不仅是对一方水土的深情礼赞,更是通过诗意的语言建构了一个融合地理、历史、文化与情感的多维空间,展现了诗人对故乡咸宁的深切认同与独特理解。本文将从诗歌的意象系统、历史叙事、结构艺术和文化认同四个维度,深入解读这首诗的诗学特色与文化内涵。
李玉娥的诗歌建构了一个丰富而具有地域特色的意象系统。诗人笔下的咸宁不是抽象的地理概念,而是由一系列具体可感的物象构成的生命体:"通城的猪仔崇阳的姑仔"、"葛仙山的野樱咸安的萝卜"、"桂乡是矾都是中华药库"——这些看似平常的地方物产,在诗中成为承载地方文化的符号代码。诗人更将地方文化意象与中华大传统相连接:《诗经》中的"南国有嘉鱼"、汉民族史诗《双合莲》、幕阜长调、洪下的脚盆鼓等文化意象的运用,使地方性书写获得了深厚的文化底蕴。这种意象选择策略既体现了诗人对故乡的熟悉与热爱,也展现了她将地方性知识融入宏大文化叙事的能力。特别值得一提的是,诗人对地方意象的处理不是简单的罗列堆砌,而是通过诗性的语言赋予这些意象以情感温度,使它们成为连接读者与咸宁这座城市的诗意桥梁。
展开剩余78%诗歌中的历史叙事展现出宏阔的时空视野。诗人以浓缩的笔法勾勒出咸宁从古至今的历史长卷,从"春秋属楚三国时吴"到"湖广填四川",从"衣冠南渡"到"钟九闹漕",从"辛亥革命的同盟会员"到"北伐的汀泗桥"、"秋收起义的第一枪"...这些历史事件和人物不是简单的名词枚举,而是经过精心筛选的地方历史记忆点。诗人通过这种历史叙事,将地方史纳入国家史的大框架中,使咸宁不再是孤立的地理单元,而是中华民族历史进程的参与者和见证者。这种历史书写策略既强化了地方认同,又将这种认同超越地方局限,与更大的民族国家叙事相连接。更值得注意的是,诗人在处理历史素材时避免了简单的歌功颂德,而是通过诗性的语言将历史转化为可感的形象:"你是周瑜腰间的那柄利剑"、"你是石达开手上那把破长蛇阵的长勺"。这种将历史人物和事件意象化的处理方式,既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性,也使历史叙事变得更加生动可感。
诗歌的结构艺术体现了精心的构思与布局。诗人采用复沓回环的章法,以"啊,咸宁,我……的故乡"为情感节点,层层推进地展开对故乡的礼赞。从"美丽的故乡"到"英雄的故乡",再到"红色的故乡"和"历史悠久的故乡",最后回归到"难忘的故乡",这种情感递进不是简单的线性发展,而是如同交响乐般的多声部合鸣,共同构建出故乡的多重面相。每一章节都承担着不同的叙事功能:美丽故乡展现自然风貌,英雄故乡追溯历史荣光,红色故乡铭记革命传统,历史悠久的故乡挖掘文化根脉,最终在难忘的故乡中完成个人与土地的情感融合。这种结构安排体现了诗人对故乡理解的深度和广度,避免了单一视角的局限性。特别值得称道的是,诗歌的结尾部分——"纵使身变土骨成灰/千年万载,站在药姑之巅/我还是想大声地说/咸宁,我爱你"——将个人情感推向高潮,实现了人与地方的完全认同与融合,给人以强烈的情感冲击。
诗歌的文化认同建构具有当代意义。在全球化背景下,地方认同不是变得无关紧要,而是以新的方式重新建构。诗人通过诗歌形式,将散落的地方记忆、历史碎片、文化符号整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,为当代人提供了认同的载体和精神的归宿。这种认同建构不是排他性的地方主义,而是通过地方性知识的梳理和再现,展现中华文化的多样性与丰富性。诗人对咸宁的赞美,实际上也是对中华文明多样性的礼赞。这种地方书写不仅具有文学价值,也具有文化人类学意义上的价值,它为我们思考地方与全球、传统与现代、个体与共同体等关系提供了有益的参考。
李玉娥的诗歌语言独具特色,融合了地方方言与文学语言的双重魅力。诗人运用了大量地方特色词汇,如"通城的猪仔崇阳的姑仔"、"撒尔荷"、"呜嘟"等,这些语言元素不仅增加了诗歌的地方色彩,也成为地方文化传承的载体。同时,诗人又巧妙融入古典文学的语汇和节奏,如"星分冀殄,地接衡庐"、"南国有嘉鱼兮你从《诗经》走来"等,使诗歌在民间气息中又带有雅正的风貌。这种雅俗结合的语言风格,恰如其分地表现了地方文化中民间传统与文人传统的交融,形成了独特的诗歌语言美学。
《咸宁,我可爱的故乡》之所以动人,不仅在于其艺术成就,更在于它表达了一种普遍的人类情感——对根脉的追寻,对归属的渴望,对认同的确认。在这个意义上,李玉娥书写的不仅是咸宁这座城市的赞歌,也是所有人心中的那份乡土之恋。无论我们来自何方,都能在这首诗中找到共鸣,因为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难以割舍的"故乡"。这正是这首诗歌超越地域限制,获得普遍意义的根本原因。
李玉娥通过这首诗作,展现了地方性书写的当代价值与意义。在地域文化(同质化)趋势日益明显的当代社会,地方性知识的保存与传承显得尤为重要。诗歌作为艺术形式,能够以审美的方式激活地方记忆,重塑地方认同,为现代人提供精神的家园与文化的根脉。《咸宁,我可爱的故乡》正是这样一部成功的作品,它既是对特定地方的深情礼赞,也是对普遍乡愁的诗意表达,体现了诗歌在连接个体与集体、地方与国家、传统与现代方面的独特价值。
这首诗也提示我们,优秀的地方性写作应该超越简单的地方宣传或民俗展示,而是要通过诗性的语言和深刻的文化思考,挖掘地方特有的文化基因和精神传统,使之成为民族文化和人类共同情感的表达。李玉娥的《咸宁,我可爱的故乡》在这方面做出了成功的尝试,为当代中国诗歌的地方书写提供了有益的借鉴。
附:玉姐姐:咸宁 我可爱的故乡
宋景明,湖北省咸宁市人。湖北省中华诗词学会会员,咸宁市作家协会会员。
发布于:湖北省方道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